以人為本是城市園林綠化的“靈魂”
園林綠化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是因為園林綠化本來就與人類活動息息相關。如今,綠色休閑日益成為居民新期盼,而園林綠化所具有的生態功能、游憩功能、審美功能和文化功能,恰恰在滿足居民新需求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可以說,園林綠化是最佳人居環境城市的基礎和前提。作為生態產品之一,綠化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吸收有害氣體和吸附塵埃,減輕污染;可以調節溫度、濕度,改善氣候環境。園林綠化軟化了“鋼筋水泥森林”等現代建筑和設施的堅硬面孔,調節了城市的景觀和人們的視覺心理,和諧了人與城市、城市與自然的關系,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擴綠增綠
建設“戶外客廳”
園林綠化堅持以人為本,應該努力擴綠增綠,從群眾宜居生活出發,建設“戶外客廳”。
生態園林建設不是“見縫插綠”那么簡單,要做得成功,必須完善城市綠地規劃體系,均衡布局城市綠地,用生態區域的理念謀劃園林建設,把中心城區綠化和周邊縣市綠化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市區集約發展、周邊綠地滲透環繞的健康形態。
筆者特別欣賞江蘇省鎮江市的園林,曾經多次去那里參觀。記得鎮江市園林局副局長王建國在接受采訪時說過:“綠化建設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把完成現代化指標與城市特征更好地結合起來,體現出人文與生態的豐富內涵。公園綠地為城市居民提供了方便、安全、舒適、優美的休閑游憩空間,所以,市民利用公園綠地的公平性和可達性是評價公園綠地發展水平的一項重要依據。”
基于此種認識,鎮江特別重視科學合理編制居住區、小區的控制性詳規,引導開發單位在提升整體景觀的同時,盡可能安排具有一定面積的公共空間,營造更為人性化的居住環境。尤其是公園綠地的建設更體現人文關懷,在強調景觀品質的同時融入休憩、健身、娛樂、服務等功能,使公園綠地真正成為人們交流的“戶外客廳”。在鎮江,每當夜幕降臨,濱江風光帶、南山風景區、古運河風光帶、金山湖景區等總是人流如織。
據悉,鎮江市正在進一步編制城市綠道系統規劃,根據中心城路網格局,建設連接城市組團的生態型綠道;同時,結合市區山體、水體整治,利用自然山水資源建設組團內部環山、鄰水的游憩型綠道;完善風景名勝區內步行系統,建成溝通各景區景點的景觀型綠道。
鎮江的成功經驗啟示我們,園林綠化堅持以人為本,就能夠讓園林綠化更上層樓,更造福于人民。
提升景觀
建設“綜藝大觀”
園林綠化堅持以人為本,應該注重景觀提升,努力豐富文化內涵,建設“綜藝大觀”。
城市園林綠化設計包括建筑學、城市規劃、環境學、美學等多種學科,體現著當代人生活所需要的“綜藝大觀”。所以,現代城市園林綠化的終極追求,并不是某一學科的簡單展示,而是綜合反映當代人的生活訴求。“以人為本”成為很多發達城市追求的新理念。
近年來,甘肅省蘭州市在綠化方面始終強調“尊重使用者”,研究人與園林綠地關系的行為心理,使其綠地系統同時具有景觀、生態、游憩等多種功能,在其功能中尋找最適合環境的平衡點,而不是不顧實際情況建造大廣場、大草坪。他們從有利于居民生活質量和出行便捷的改善、有利于城市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有利于環境容量的改善出發,制定最合理的社會公共設施、綠地系統、城市景觀、水體和環境保護。
另據報道,山東省青島市園林綠化也堅持以人為本,打造色彩豐富、層次分明的綠化景觀,形成“人在花園里、城在綠樹中”的園林生態新城區,處處可見“樹有型、綠色濃、山頭美、色澤鮮明、廣場庭院如客廳”的綠化特點。人們還按自己的方式把不同植物組合起來,進行盤扎,修剪之后與其他人工的構筑物進行搭配,以滿足整個社會和城市的審美需求……
貼近群眾
建設“大家樂園”
筆者認為,一個沒有綠色的城市是一個沒有生機的城市,而一個沒有科學規劃的城市是一個雜亂無章的城市,一個沒有文化的城市是一個平庸的城市。因此,城市園林綠化應該堅持發展眼光、應該堅持群眾路線。
園林綠化堅持以人為本,應該努力貼近群眾,充分發動和依靠群眾,建設“大家樂園”。
我們不僅要把市民群眾的滿意度作為評價園林綠化工作的根本標準,而且要從滿足市民需要的角度來謀劃安排園林綠化管理工作;把調動全體市民愛綠、建綠、護綠的積極性作為園林綠化發展的根本動力,充分尊重市民的主體地位;不斷健全溝通群眾的民意聯系機制、服務群眾的科學決策機制、惠及群眾的政策保障機制,不斷擴大市民在園林綠化規劃、建設和管理中的參與度,讓全體市民崇尚綠色生活,共建美麗生態城市。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以人為本是園林綠化的“靈魂”,園林綠化堅持以人為本,不僅是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美麗城市的精彩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