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園林設計中的詩文題詠
我國古代造園大師一般都具有多方面的藝術修養(yǎng),他們非常重視在主要建筑物和山石景點上題名點景,以文學藝術的形式最終對園景進行畫龍點睛式的勾勒和總結。其重要性可用《紅樓夢》第十七回中,賈政道出的一段話來說明:“若干景致,若干亭榭,無字標題,任是花柳山水,也斷不能生色”。非常明確的指出,園林中的山石泉流和樓臺亭榭等形式自身,在表情達意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以楹聯(lián)題額等文學藝術形式來表達,能比較恰當地表現出造園家及園主的精神境界和審美情趣。
中國古典園林中的詩文題詠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方面,突出園林的主題。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突出整體園林的主題,代表性較強的有網師園、拙政園等。網師園取名“網師”,是由于園主人“宋宗元以‘網師’自號,并顏其園,蓋托于漁隱之義,亦取巷名音相似也”。
第二方面是點景。拙政園中部景區(qū)的荷風四面亭,懸額 “荷風四面”,亭柱上書有對聯(lián):“四壁菏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亭中觀賞荷葉·垂柳,清風徐來,荷香沁人,無比貼切;蘇州留園的“聞木褲香軒”位于假山之上,旁邊遍植桂樹,中秋時節(jié),月桂香飄四方,故取名“聞木褲香軒”,上書對聯(lián):“奇石盡含千古秀,桂花香動萬山秋’,讀后似乎令人感受到桂花清新的香氣,點明此處奇石·香桂的迷人景象。這些都是通過題詠、楹聯(lián)等對園林意境起到點題的效果。
蘇州拙政園西部池島轉角處的扇面亭,其景名題點可稱點景抒情的題名杰作。這個池邊小亭,背襯青翠的小山,隔岸與凌波浮水曲廊相對,是常見的臨水亭榭。但是由于題名“與誰同坐軒”,注人了特定含義,使意蘊得到了大大深化。此題名,源自蘇軾《點絳唇·杭州》中的詞句“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來表達園主與明月清風為伍的高雅情操,同時也包含了對蘇東坡的崇敬之情。使這個極普通的水邊景點意境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