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蘇州園林
蒙古部族,原為世居塞外的古老游牧部族之一,在唐稱“蒙兀室韋”。宋金對峙之際,蒙古諸部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逐漸強盛。13世紀初,蒙古孛兒只斤部在其首領鐵木真的率領下,已先后臣服周圍諸部,統一了大漠南北。宋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鐵木真大會各部于斡難河,被尊為“成吉思汗”(后尊為元太祖),創立了蒙古汗國,并開始大規模的西征和南侵。世祖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取《易經》乾元之義定國號為大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亡宋,統一全國。蒙古勢力在剛進中原時,曾將北方大量民田占為牧場,為征用車馬,還強令百姓不得將馬用于拽碾耕作,使北方經濟遭受嚴重破壞。統一全國之后,為削弱漢人的反抗,還將境內之民分為4等,漢人被置于社會的最底層,這又制約了我國文化的發展。直至平息了國內大部分地區的反抗后,受中原及江南高度發展的農耕經濟的影響,元朝統現。尤其是一些文人,因不屈于外族的統治,常將山水作為平撫胸中憤懣的良方,從而使園林興建有所發展。
在元代,蘇州地區出現的園林仍然不少,但大多建于鄉村,城市園林較少。其原因,主要在于當時元朝的統治對城市的控制較嚴,而文人們又不愿生活在倍受歧視的環境之中,于是“山林隱逸”的思想又將他們帶到了城鎮和鄉村。
高士袁易的“靜春別墅”,為元初所建。位于松江之畔蛟龍浦的赭墩,正堂稱“靜春”。園外有田疇沃野,煙波四繞。內壅水成池,累石為山。主人于堂中貯書萬卷,日以校。書為務,人稱其為“靜春先生”。建造年代較早的,還有常熟自茆的“芙蓉莊”等。光福的“耕漁軒”建于元末,是里人徐良甫的居宅。良甫有文名,往來多名士。畫家倪云林曾為之作《耕漁圖》并題詩,內有“林廬田圃,君子攸居’,之句。其司宅曾與倪云林的“清閡閣”、顧德輝的“玉山草堂”同被時人稱為最有情趣的三座園林。
“玉山草堂”是顧德輝的別墅,在昆山正儀鎮,園內有亭館24處。鄭元j;占在《玉山草堂記》中說:“其幽閑佳勝,撩檐四周盡植梅與竹,珍奇之山石、瑰異之花卉,亦旁羅而列。堂之上,壺漿以為娛,觴詠以為樂,蓋無虛日焉。”前有軒,名“桃源”;中為堂,日“芝云”。東建“可詩齋”,西設“讀書舍”。其后是“碧梧翠竹館”、“種玉亭”。又有“浣花館”、“鉤月亭”、“春草池”、“雪巢”、“小蓬萊”、“綠波亭”、“絳雪亭”、“聽雪齋”、“百花坊”、“拜石壇”、“柳塘春”、“金粟影”、“寒翠所”、“放鶴亭”諸勝。張大純《姑蘇采風類記》稱其“園池亭榭,賓朋聲伎之盛,甲于天下”。又說“園亭詩酒稱美于世者,僅山陰之蘭亭、洛陽之西園。而蘭亭清而隘;西園華而靡。清而不隘,華而不靡者,惟玉山草堂之雅集”。
“獅子林”是元時蘇州城中最負盛名的一座園林,原為前朝貴家別業。元代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天如禪師來到蘇州,其門人選此建庵,以供禪師起居之用,起名“菩提正宗寺”。因其禪師中有峰國禪師曾于天目山獅子巖說法,故又稱“獅子林”。當時寺極小,僅小庵20余楹,其外則“有竹萬個,竹下多怪石,或臥或仆,狀偌狻猊”。據稱畫家倪元鎮、朱德潤、趙善良、徐幼文曾為其造園疊石作過探討,倪元鎮還為之作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