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區植物配置原則
居住區是人口相對密集的場所,綠地空間一般有限,但兼有三種作用:是滿足人的功能需求、改善環境質量、美化作用。因此居住區的植物配置首先應結合居住區的功能分區進行設計。
入口區域的景觀是居住區對外的形象窗口,植物配置應體現小區的風格、特征:
中式住宅的植物配置形式多采用自然群叢組合,植物種類也要能體現傳統文化,如翠竹、紅楓、造型五針松等;
歐式風格的居住區則多采用規則式的植物配置形式,如整齊的樹陣、開闊的草坪以及規整的模紋花壇;
東南亞風格的居住區多種植棕櫚類的植物體現異域風情。
兒童游樂區的植物配置則應色彩鮮艷、活潑、自然,但要便于兒童的活動,且要選擇一些無毒、無刺、少落葉、少落果的植物。
老人活動區的植物首先應考慮便于老人活動的樹陣廣場,還可以選擇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如松柏、銀杏、香樟、枇杷、柑橘等。
從生態功能角度進行植物配置
國內外的實踐證明,綠地改善小氣候產生可感效應的最小規模為0.5至1公頃。綠地中樹木的數量越少,其產生的生態效益也越低。由少量草坪和低矮灌木組成的小片裝飾性綠地,生態效益也不佳。以喬、灌、草組成的人工擬自然群落,由于層次豐富、綠葉面積增加,提高了單位葉面積指數,從而增強保護和改善環境的作用。
在以上基礎上加強植物景觀美化作用
首先,應植物配置應和建筑相協調,利用植物群優美的林冠線,打破建筑群體的單調和呆板感。
其次,結合地形高差變化,“遇高則高、遇低則低”,布置不同的植物,獲得相應的林冠線變化。通過花灌木近邊緣栽植,利用矮小、茂密的紅葉石楠、海桐、杜鵑、金邊黃楊等密植,使之形成自然變化的曲線。在栽植形式上可采取規則式與自然式相結合,利用對比、調和、均衡等植物配置手法,組合成錯落有致,四季不同的植物景觀。充分利用植物的觀賞特性,進行色彩組合與協調,通過植物葉、花、果實、枝條和干皮等顯示的色彩,在一年四季中的變化為依據來布置植物,創造季相景觀。做到一帶一特色、一片一季相。
由白玉蘭、桃花、迎春花等組成的春季景觀;
由合歡、紫薇、荷花等組成的夏季景觀;
由桂花、紅楓、銀杏等組成的秋季景觀;
由臘梅、雪松、南天竹等組成的冬季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