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園林風格初探
新加坡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其良好的綠化環境,這已成為其重要的旅游吸引力之一。但這不是自然的巧合,而是精心規劃的結果。其城市規劃中專門有一章“綠色和藍色規劃”,相當于我國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該規劃為確保在城市化進程飛速發展的條件下,新加坡仍擁有綠色和清潔的環境,充分利用水體和綠地提高新加坡人的生活質量。在規劃和建設中特別注意到建設更多的公園和開放空間;將各主要公園用綠色廊道相連;重視保護自然環境;充分利用海岸線并使島內的水系適合休閑的需求。
八十年代,新加坡的城市建設在規劃指導下飛速發展,政府部門在著眼于未來的同時,意識到保護好寶貴的歷史建筑和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于是劃定了需要保護的建筑和相關的區域,成立了國家保護局專門負責這方面工作。在這個蓬勃發展的城市是植物創造了涼爽遮蔭的環境,弱化了鋼筋混凝構架和玻璃幕墻僵硬的線條,增加了城市的色彩。新加坡城市建設的目標就是讓人們在走出辦公室、家或學校時,感到自己身處于一個花園式的城市之中。
為此新加坡達到了如下指標:在公寓型的房地產開發項目中,建筑用地應低于總用地的40%;在每一個房屋開發建設的鎮區中應有一個10公頃的公園;在每一個房屋開發建設的樓房居住區,500米范圍內應有一個1.5公頃的公園;在房地產項目中每千人應有0.4公頃的開放空間。
新加坡的前總理李光耀正是看到了歐美等國家在通向工業化發達國家的進程中解決城市問題的經驗和教訓,在新加坡建設的初期就開始引入“花園城市”的理論,并堅持不懈地予以實施,很好地處理了城市與自然相結合的問題,從而提高了新加坡的知名度,為其發展旅游業,廣泛吸引外資,增加對外開放的實力,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新加坡通過花園城市的建設向世人展示了其熱帶城市的風采,形成了獨特的城市風格,為居住在那里的人們提供了一個健康的高質量的生活環境。
1965年新加坡建立了獨立的共和國,城市大規模的重建正是從那時開始的,建設花園城市的思想也同時形成。從最早提出建設“花園城市”理念的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新加坡為提高花園城市的建設水平,在不同的發展時期都有新的目標提出。六十年代提出綠化凈化新加坡,大力種植行道樹,建設公園,為市民提供開放空間;七十年代制定了道路綠化規劃,加強環境綠化中的彩色植物的應用,強調特殊空間(燈柱、人行過街天橋、擋土墻等)的綠化,綠地中增加休閑娛樂設施,對新開發的區域植樹造林,進行停車場綠化;八十年代提出種植果樹,增設專門的休閑設施,制訂長期的戰略規劃,實現機械化操作和計算機化管理,引進更多色彩鮮艷、香氣濃郁的植物種類。
九十年代提出建設生態平衡的公園,發展更多各種各樣的主題公園,引入刺激性強的娛樂設施,建設連接各公園的廊道系統,加強人行道的遮蔭樹的種植,減少維護費用,增加機械化操作。由于新加坡政府較早地認識到城市環境的重要性,園林不僅僅能創造“使房地產增值”的經濟效益,更是國民綜合素質和精神面貌的體現,從而使建設“花園城市”的運動深入人心,與廣大民眾達成共識。這一切都給新加坡“花園城市”的建設注入了活力。
景觀資源相對匱乏的新加坡通過花園城市、旅游設施和衛生、環保、法制管理的一體化形成了自己城市的特色。新加坡的經驗對中國城市的發展,特別是其“花園城市”的建設和管理經驗對中國“園林城市”的建設有著良好的借鑒作用。新加坡已跨入發達國家的行列,它與中國有著相似的文化背景,但是其“花園城市”的實踐是從35年前不發達、人們正在為職業和住房奔波的時候開始的。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正處于新加坡的某個發展階段,我們應結合國情,在奔向“中等發達國家”的進程中少走彎路,通過園林建設使國家和城市獲得最大的政治、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