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國度荷蘭給中國的海綿城市建設帶來的啟示
有句很出名的諺語:上帝創造了人類,荷蘭人創造了他們自己的國家。荷蘭是一座"低地之國",60%的土地位于海平面以下,荷蘭有八百年"水環境管理"的歷史,"水環境管理"滲透至荷蘭的每一寸土地,因此我們將荷蘭稱作"海綿國度"。
它擁有世界上最為完善和先進的水管理理念和技術。今天我們將向各位系統地介紹荷蘭水環境管理體系、最新的理念及若干實踐項目,其中的大部分項目是我公司的設計。希望荷蘭的經驗能夠給中國的海綿城市建設帶來啟示。
根據預測,到2050年世界上80%的人口將居住在城市中。早在1950年代,荷蘭就已經領先于其他國家,達到了80%的城市化程度。當下中國城市化進程剛剛過半,但大城市的病狀和鄉村的隱痛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如何以可持續發展理念引導城市化發展是城市領導者以及規劃師的未來使命。
另一個是全球氣候變化。全球氣候變化導致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頻發,極端的干旱,水資源匱乏、水質惡化,生物多樣性降低,和由炎熱導致的死亡和疾病問題。
傳統的城市發展模式忽視對水體環境的影響,結果導致了各種城市水問題綜合癥:比如,市政建設破壞了原有的河網系統,天然流域受到破壞,地表水網面積縮小,自然河道被取直、渠化的,使城市應對洪水的能力大大減弱,洪水風險提升。
城市內不透水面積大量增加,更加頻繁的暴雨,導致城市地表徑流匯流時間縮短,發生內澇的風險大增,危害加劇。
城市和鄉村都存在水資源短缺,干旱問題。
城市內氣溫、降水等要素發生變化,也影響了日照、風速和風向,使城市熱島效應嚴重。
乍看之下,荷蘭與中國似乎難有相同之處。荷蘭是個人口僅1700萬的小國家,然而有著非常高的城市化程度。
荷蘭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城市化比例達到90.5%,但83%的建設用地為非建設用地,僅17%為建設用地,且城市擴張受到嚴格限制。緊湊型城市讓土地和水資源的使用都非常集約,因此荷蘭的城市擅長在有限的建設用地上尋求多元綜合的解決方案。
荷蘭多元綜合的城市發展策略體現在每一座大小城市,例如阿姆斯特丹,作為一座著名的水城,數百年歷史的運河體系如今仍然發揮著解決城市水問題的要務,同時也成為了這座城市的標志與吸引游客的空間,體現了高品質、現代化、可持續的人居環境。是真正可持續、彈性化的城市。
我們的規劃措施即維護水治理、水生態與城市發展的三者平衡。水體系統和生態系統是城市可持續發展之基礎,是城市生活品質的保障。水環境問題的處理可以轉化為改善城市環境、提升城市活力的契機。
荷蘭能夠為中國帶來哪些啟發與協助?
我認為主要是經濟、社會、生態與空間協調發展的可持續的綜合城市發展策略。
"荷蘭三角洲計劃"--當前的荷蘭三角洲計劃是一個國家層面的可持續防洪項目。低地之國荷蘭大部分國土位于海平面以下,擁有豐富的河流與三角洲區域。位于海平面以下使荷蘭很容易受到來自海洋的洪水威脅,而豐富的河流會從上游其他歐洲國家帶來洪水和泥沙,荷蘭人與洪水爭地的歷史長達幾百年。
由于氣候變化,荷蘭也面臨海平面上升、河流需要容納更大的洪峰量、更頻繁的洪水、以及極端降雨與干旱等挑戰。
雖然荷蘭的攔海大壩及堤防系統能夠應對目前的洪水風險,但是荷蘭未雨綢繆,積極采取措施來應對未來的氣候變化。國家層面的三角洲計劃即是國家戰略,其特點是不但包含防洪政策,也包含淡水供應及干旱缺水問題。荷蘭三角洲是國家層面保障防洪安全的堅固基礎。它積極應對未來環境變化將可能對荷蘭產生的安全問題。
項目目標是確保在2050實現可持續和穩固的洪水風險管理和淡水供應。三角洲項目提出:
1)洪水風險和防洪管理的規范性框架
2)海洋洪水侵襲荷蘭的幾率低于<1:100,000每年
3)這個項目使每一處在堤防系統后的居民都能受到同樣級別的安全保障
三角洲項目提出了許多創新和可持續的方針,這些方針政策在省級、市級的項目中得以落實。
"與自然合作"是以創新的自然工程手段將工程建設、自然保護與社會更新相結合,以滿足全球范圍內對科技創新及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從“與水抗爭”到“與水共生”
在荷蘭的水環境治理實踐中,最明顯的轉變即是對于河流防洪安全觀念的轉變。最新的理念已經不再認為,也不能接受通過單純地抬高堤壩來應對洪水,而是推崇"與水共生",將問題轉化為發展契機。
最新的防洪安全策略提倡"還河于水"。通過在重要流域打造洪泛區,為河流提供更多行洪空間,同時也提升了洪泛區的生態品質與游憩品質,營造出連續的河流生境。我們將此理念應用于荷蘭及中國的河流整治項目中,并以此全面整合空間發展。
在荷蘭"還地于河"的三角洲計劃中,荷蘭都市方案事務所參與了其中6個河流整治項目。其中一個是荷蘭著名的古城德溫特,老城坐落于河邊,且形成了明顯阻礙行洪的河流瓶頸。因此我們通過營造新的溝渠、并在下游拓展行洪空間等措施提升荷蘭防洪安全。同時結合打造濱河公園、濱河步道與自行車道、更多的自然休閑功能來提升河岸的生態與品質多樣性。
荷蘭的水管理基礎是圩田系統,從1200年起荷蘭人就創造了這套系統來創造土地,圩田系統包括人工開挖的一條條與河流相連的運河水道、堤防、風車,泵水設施。該系統覆蓋了荷蘭所有海平面以下的國土。圩田系統調節水位使之能夠剛好滿足農田和城市內運河網絡的需求。
該系統保證將水位控制于最高與最低范圍內。豐水期時則逐級抽水外排至海中。枯水期時,由河流及主河道向圩田引水。
圩田水道與河流相連,如同細胞一般構建起從城市到區域的藍綠網絡,形成海綿城市,乃至海綿國家的基礎。
荷蘭不是根據省市,而是根據區域特征分為23個區域進行水管理,至2016年已有700年歷史,現目標為:
水務局的主要任務是“為每一片區域提供干燥的土地和清潔的水源”
區域內的水安全
水質量
維護水體結構
水務局是平行于國家、省級和當地政府的獨立機構,這在世界上是獨有的。所有可能影響到水量和水質的項目都需要經過水務局的裁定,對于水體不利的項目即使被國家政府層面批準,也可能遭到水務局的否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