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產視角下的近代公園數字化研究及其意義
字號:T|T
2016-11-23 11:17:17文章來源:網絡責任編輯:清馨園林點擊:
城市快速發展背景下中國近代公園面臨著不斷的改造和更新,如何認知當代園林遺產并處理好遺產與保護利用之間的關系是其持續發展的核心議題。從遺產保護視角出發,引入數字化技術重新觀照近代公園的演變歷程和保護更新。以上海近代公園為例,運用數字技術對園林風格和思想流變進行解析,借助GIS探究公園與城市的多層次動態關系,指出數字化技術有利于近代公園價值認知與判斷,對于近代公園的遺產價值評價和活態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1中國近代公園保護的研究背景
中國的近代園林在早期一直被學界視為中國古典園林發展至高峰后的衰落,或受外來影響下的產物。對其研究的興起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社會人文學科領域對近代史研究的關注,從社會學、歷史學、城市學等視角出發,將園林看作是一個社會生活發生的容器,以此作為研究近代社會和城市文化的切入點,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總體而言,我國的近代園林史研究在基礎性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缺乏研究上的遺產視角,對于近代公園作為歷史園林加以保護的地位尚未明晰與確立,對其價值的挖掘與保護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相關保護標準與理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保護策略方面的理論探討和針對具體個案保護的分析性研究。
對于近代公園的拆建改造現象折射了園林理論研究與保護實踐的脫節,需要從3方面入手,打破傳統研究的局限:
(1)在現有的研究成果基礎上,強化從遺產角度對近代公園的認知評價;(2)將近代公園置于城市發展演變中進行整體考察,觀照園林與城市發展間的共生關系,通過透析近代城市公共空間多重價值的博弈互動,探究價值變遷對于形塑公園景觀的意義;(3)結合園林研究中逐漸出現的量化技術手段,將近代公園理論研究中的定性描述轉化為可被應用于實踐的量化指標與工具,實現兩者間的有效銜接。
2數字化技術的創新價值
2.1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前沿
當今廣泛用于歷史遺產研究與保護方面的數字化技術有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統)技術,VR(VirtualReality,虛擬現實)技術,3D掃描技術等。GIS的經濟、簡便和適應性廣的特點被引入了遺產保護領域,其強大的空間信息處理優勢也被用于繪圖和空間分析,都積極推動著城市園林空間的相關研究。
數字化在國內文化遺產研究中主要用于采集、記錄和保存物質與非物質遺產,復原和再現,并進行展示與傳播。近年來圍繞圓明園歷史遺跡發布的系列成果及舉辦的國際會議等都展示了數字化技術在文化遺產、建筑遺存和風景名勝區保護中的應用前景。
在古典園林的研究領域中,傳統的定性方法與計算機技術的量化分析相結合同樣開辟出了新的研究方法與視角,比如,整合空間句法與傳統空間分析方法來研究山地園林不同尺寸的景觀對象,運用空間句法分析古典園林空間結構,采用GIS色譜圖工具研究古典園林的空間視覺特點,運用現代聲學技術開展古典園林聲景研究。但在近代園林史學研究及保護實踐方面的應用,數字化技術的創新價值和意義尚未得到足夠發掘。
2.2數字化技術與近代公園研究的契合
利用數字化技術進行多維信息的匯總與融合,輔助分析歷史地理與文化地理信息,能極大提升空間分析能力和應用水平,突破近代公園在基礎性研究與保護實踐中存在的量化和信息化不足的局限。其優勢體現在:
(1)強大的空間信息處理與信息記錄能力,較之傳統測繪與空間分析手段,更能高效且精準地應對園林歷史環境的多樣性與復雜性;(2)實時信息提取與數據組織能力,有助于快速完成園林景觀的基礎分析,整合園林資料并轉化成可供研究使用的量化數據信息;(3)數據庫平臺與人機互動的開放式遺產資源共享,能更好地實現園林數據實時反饋與更新,同時也能開放成為公眾共享當代遺產資源,加深普通民眾對近代園林遺產的認知和理解。
2.3上海近代公園的典型意義
上海的近代園林因租界西式公園的設立所引發的中西造園文化碰撞,開啟了近代中國園林史的轉折篇章,它的萌芽與發展是中國古典園林轉向現代園林過程中的革命性探索。
本文以上海復興公園為個案開展數字化研究。上海復興公園于1909年竣工,初為法租界公董局在顧家宅兵營基礎上修建的公園,至今歷經數次改擴建,現為上海市綜合公園。復興公園是現今中國唯一保存較完好的法式公園,在探索中國近代公園中西合璧造園風格和技術的研究中具有典型性。
3整合數字化技術的上海近代公園研究
3.1構建源流圖景
首先是基礎信息的收集與海量信息的梳理。之后,借助數據庫(Database)技術、GIS技術和歷史研究方法,整合一手資料,對資料庫進行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的分類錄入。通過加工、整理,提取具有共相的典型數據進行編碼重組和系統化的分類、編輯,將幾何圖素和屬性轉換為可供顯示的圖像,運用圖表繪制、展現作品流變風格和思想在時間、地域上的交織關系。同步進行圖片、視頻、工程圖、文檔等多媒體信息的收集與電子版本的轉化,借助MicrosoftAccess歸類存檔,為下一步建立完整的圖文影音數據庫搭建框架。
3.2探究公園與城市的互動關系
研究借助GIS、RS、空間句法等技術手段輔助研究上海近代公園和城市空間在市域與園域兩種不同尺度下的互動關系,從城市公共空間發展、城市邊界拓展、使用功能變化、歷史事件及人物的空間承載等角度歸納園林的分布特征、邊界形態和園林內部的空間演變過程。從城市公共空間演變的角度探索上海公園與近代的社會政治、文化藝術、城市發展等因素間的相互影響和關系。在此基礎上,將所得的市域和園域子數據庫在時間維度上與園林風格、思想的源流進行比對和完善,綜合形成上海近代公園的整體圖景,并實現涵蓋面廣且具有譜系線索的圖文影音數據庫的構建。
3.2.1市域:上海近代公園空間的分布特征
由于華界、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在近代上海呈三足鼎立之態勢,之后又有民國政府設置上海特別行政區形成縣市分離,導致近代上海的城市空間形態懸殊,空間破碎化嚴重,這些都與上海近代公園空間的演變關系密切。
在對上海城市空間進行類型學劃分的基礎上,研究從公園外部環境入手,運用GIS技術,結合三維模型,對外部空間的通視性、公園的可達性進行定量分析,模擬公園周邊環境的物質組成肌理對其空間演進的滲透過程,包括周邊城市交通走向、街道形態、建筑特征、功用業態等方面。研究更進一步在市域層面繪制該尺度下的園林總體分布圖,將傳統測量學方法所得的近代公園歷史地圖通過GIS與現狀地圖建立空間映射關系,追溯上海公園以租界為據點向整個市域空間發展的軌跡。運用空間句法對近代公園與城市空間的幾何拓撲關系進行解析,梳理兩者在空間上的邏輯與結構關系,從圖論及量化角度推演上海近代各時期公園在空間邏輯演進中呈現出的特征趨向,明晰公園空間界面與城市公共空間的交互關系背后蘊含的深層運作機制,并構建上海近代公園市域子數據庫。
3.2.2園域:上海近代公園內部園林空間的演變特征園域層面以歷史事件及人物為切入點,觀照上海近代公園內向自律的發展過程,闡明西方近代園林技術、制度和觀念的植入,以及近代民眾思想及需求轉變下園林內部空間的演進過程。
在技術手段上,運用GIS與CAD的結合快速生成園林地形,3DGIS建模軟件結合3DMAX、SU重建上海近代公園的景觀模型,并以桌面式虛擬現實系統實現個案全貌的呈現,以此展開全視角、多維度的園林分析。考慮到歷史數據的缺失現狀,采用時間斷面的方法,選取公園典型時段進行模型構建和空間分析,歸納提煉出上海近代公園的典型特征。
3.3小結:時空演變中的價值觀照
研究以VR、GIS、數據庫等數字化技術,結合傳統的史學研究方法,從源流譜系、城園互動兩個層面出發,對上海近代公園在造園藝匠的傳承與轉譯、在城市公共空間的發展與成熟,以及在多元文化的蘊含方面建構整體圖景。通過梳理上海近代公園體系在城市中的發展過程和園林內部的演變歷程,分析其演變機制及兩者間潛在的關系,輔以數字技術強大的信息存儲與分析能力,將可明晰上海近代公園的演變脈絡。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進行園景分析(文獻關鍵詞分析與空間模型分析),應用GIS技術和園林信息數據庫進行關鍵詞或核心理念的提取,將可發掘上海近代公園獨有的價值特征。
4意義與展望
研究綜合數字技術的量化手段與傳統園林的史學研究,彌補了兩者單方面運用于園林史研究時所產生的缺陷,拓展了園林理論研究的方法途徑。
基于對園林環境本身的脆弱性和易變性的考慮,研究以遺產視角從城市層面重新觀照梳理近代園林的流變圖景,以此明晰近代公園與城市變遷的關系。這有助于在日后的保護實踐中把歷史有機的動態特征關聯到當代城市發展的資源中。同時,對于近代公園整體環境的綜合考慮,也可對當前公園遺存的外圍空間環境制定管理準則,將有助于應對城市環境日常的空間變化所需要的持續管理與相應的法律約束。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和數字化技術的不斷發展,園林史研究中的數字化運用將是未來的主流趨勢之一,而以活態保護作為近代公園研究的落腳點,可使近代公共園林的真實性在當代城市化進程中予以妥當的保存和延續,同時回應并跟進國際上“歷史園林”和“20世紀遺產”的理論視角。
以上是北京園林綠化公司為大家介紹的,有關遺產視角下的近代公園數字化研究及其意義的相關介紹,希望大家能有所了解,如果還有什么想要咨詢的,可以在線咨詢我們,我們會竭誠為您服務,或是撥打我們的熱線電話:010-62858902進行咨詢,北京園林綠化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四季青鎮北辛莊路雙新辦公區3號樓。
北京園林綠化公司為您推薦:
·傳統商業街區的困境與轉型
·園林建造的風水
·園林綠化土壤質量標準及其應用助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
1中國近代公園保護的研究背景
中國的近代園林在早期一直被學界視為中國古典園林發展至高峰后的衰落,或受外來影響下的產物。對其研究的興起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社會人文學科領域對近代史研究的關注,從社會學、歷史學、城市學等視角出發,將園林看作是一個社會生活發生的容器,以此作為研究近代社會和城市文化的切入點,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總體而言,我國的近代園林史研究在基礎性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缺乏研究上的遺產視角,對于近代公園作為歷史園林加以保護的地位尚未明晰與確立,對其價值的挖掘與保護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相關保護標準與理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保護策略方面的理論探討和針對具體個案保護的分析性研究。
對于近代公園的拆建改造現象折射了園林理論研究與保護實踐的脫節,需要從3方面入手,打破傳統研究的局限:
(1)在現有的研究成果基礎上,強化從遺產角度對近代公園的認知評價;(2)將近代公園置于城市發展演變中進行整體考察,觀照園林與城市發展間的共生關系,通過透析近代城市公共空間多重價值的博弈互動,探究價值變遷對于形塑公園景觀的意義;(3)結合園林研究中逐漸出現的量化技術手段,將近代公園理論研究中的定性描述轉化為可被應用于實踐的量化指標與工具,實現兩者間的有效銜接。
2數字化技術的創新價值
2.1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前沿
當今廣泛用于歷史遺產研究與保護方面的數字化技術有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統)技術,VR(VirtualReality,虛擬現實)技術,3D掃描技術等。GIS的經濟、簡便和適應性廣的特點被引入了遺產保護領域,其強大的空間信息處理優勢也被用于繪圖和空間分析,都積極推動著城市園林空間的相關研究。
數字化在國內文化遺產研究中主要用于采集、記錄和保存物質與非物質遺產,復原和再現,并進行展示與傳播。近年來圍繞圓明園歷史遺跡發布的系列成果及舉辦的國際會議等都展示了數字化技術在文化遺產、建筑遺存和風景名勝區保護中的應用前景。
在古典園林的研究領域中,傳統的定性方法與計算機技術的量化分析相結合同樣開辟出了新的研究方法與視角,比如,整合空間句法與傳統空間分析方法來研究山地園林不同尺寸的景觀對象,運用空間句法分析古典園林空間結構,采用GIS色譜圖工具研究古典園林的空間視覺特點,運用現代聲學技術開展古典園林聲景研究。但在近代園林史學研究及保護實踐方面的應用,數字化技術的創新價值和意義尚未得到足夠發掘。
2.2數字化技術與近代公園研究的契合
利用數字化技術進行多維信息的匯總與融合,輔助分析歷史地理與文化地理信息,能極大提升空間分析能力和應用水平,突破近代公園在基礎性研究與保護實踐中存在的量化和信息化不足的局限。其優勢體現在:
(1)強大的空間信息處理與信息記錄能力,較之傳統測繪與空間分析手段,更能高效且精準地應對園林歷史環境的多樣性與復雜性;(2)實時信息提取與數據組織能力,有助于快速完成園林景觀的基礎分析,整合園林資料并轉化成可供研究使用的量化數據信息;(3)數據庫平臺與人機互動的開放式遺產資源共享,能更好地實現園林數據實時反饋與更新,同時也能開放成為公眾共享當代遺產資源,加深普通民眾對近代園林遺產的認知和理解。
2.3上海近代公園的典型意義
上海的近代園林因租界西式公園的設立所引發的中西造園文化碰撞,開啟了近代中國園林史的轉折篇章,它的萌芽與發展是中國古典園林轉向現代園林過程中的革命性探索。
本文以上海復興公園為個案開展數字化研究。上海復興公園于1909年竣工,初為法租界公董局在顧家宅兵營基礎上修建的公園,至今歷經數次改擴建,現為上海市綜合公園。復興公園是現今中國唯一保存較完好的法式公園,在探索中國近代公園中西合璧造園風格和技術的研究中具有典型性。
3整合數字化技術的上海近代公園研究
3.1構建源流圖景
首先是基礎信息的收集與海量信息的梳理。之后,借助數據庫(Database)技術、GIS技術和歷史研究方法,整合一手資料,對資料庫進行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的分類錄入。通過加工、整理,提取具有共相的典型數據進行編碼重組和系統化的分類、編輯,將幾何圖素和屬性轉換為可供顯示的圖像,運用圖表繪制、展現作品流變風格和思想在時間、地域上的交織關系。同步進行圖片、視頻、工程圖、文檔等多媒體信息的收集與電子版本的轉化,借助MicrosoftAccess歸類存檔,為下一步建立完整的圖文影音數據庫搭建框架。
3.2探究公園與城市的互動關系
研究借助GIS、RS、空間句法等技術手段輔助研究上海近代公園和城市空間在市域與園域兩種不同尺度下的互動關系,從城市公共空間發展、城市邊界拓展、使用功能變化、歷史事件及人物的空間承載等角度歸納園林的分布特征、邊界形態和園林內部的空間演變過程。從城市公共空間演變的角度探索上海公園與近代的社會政治、文化藝術、城市發展等因素間的相互影響和關系。在此基礎上,將所得的市域和園域子數據庫在時間維度上與園林風格、思想的源流進行比對和完善,綜合形成上海近代公園的整體圖景,并實現涵蓋面廣且具有譜系線索的圖文影音數據庫的構建。
3.2.1市域:上海近代公園空間的分布特征
由于華界、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在近代上海呈三足鼎立之態勢,之后又有民國政府設置上海特別行政區形成縣市分離,導致近代上海的城市空間形態懸殊,空間破碎化嚴重,這些都與上海近代公園空間的演變關系密切。
在對上海城市空間進行類型學劃分的基礎上,研究從公園外部環境入手,運用GIS技術,結合三維模型,對外部空間的通視性、公園的可達性進行定量分析,模擬公園周邊環境的物質組成肌理對其空間演進的滲透過程,包括周邊城市交通走向、街道形態、建筑特征、功用業態等方面。研究更進一步在市域層面繪制該尺度下的園林總體分布圖,將傳統測量學方法所得的近代公園歷史地圖通過GIS與現狀地圖建立空間映射關系,追溯上海公園以租界為據點向整個市域空間發展的軌跡。運用空間句法對近代公園與城市空間的幾何拓撲關系進行解析,梳理兩者在空間上的邏輯與結構關系,從圖論及量化角度推演上海近代各時期公園在空間邏輯演進中呈現出的特征趨向,明晰公園空間界面與城市公共空間的交互關系背后蘊含的深層運作機制,并構建上海近代公園市域子數據庫。
3.2.2園域:上海近代公園內部園林空間的演變特征園域層面以歷史事件及人物為切入點,觀照上海近代公園內向自律的發展過程,闡明西方近代園林技術、制度和觀念的植入,以及近代民眾思想及需求轉變下園林內部空間的演進過程。
在技術手段上,運用GIS與CAD的結合快速生成園林地形,3DGIS建模軟件結合3DMAX、SU重建上海近代公園的景觀模型,并以桌面式虛擬現實系統實現個案全貌的呈現,以此展開全視角、多維度的園林分析。考慮到歷史數據的缺失現狀,采用時間斷面的方法,選取公園典型時段進行模型構建和空間分析,歸納提煉出上海近代公園的典型特征。
3.3小結:時空演變中的價值觀照
研究以VR、GIS、數據庫等數字化技術,結合傳統的史學研究方法,從源流譜系、城園互動兩個層面出發,對上海近代公園在造園藝匠的傳承與轉譯、在城市公共空間的發展與成熟,以及在多元文化的蘊含方面建構整體圖景。通過梳理上海近代公園體系在城市中的發展過程和園林內部的演變歷程,分析其演變機制及兩者間潛在的關系,輔以數字技術強大的信息存儲與分析能力,將可明晰上海近代公園的演變脈絡。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進行園景分析(文獻關鍵詞分析與空間模型分析),應用GIS技術和園林信息數據庫進行關鍵詞或核心理念的提取,將可發掘上海近代公園獨有的價值特征。
4意義與展望
研究綜合數字技術的量化手段與傳統園林的史學研究,彌補了兩者單方面運用于園林史研究時所產生的缺陷,拓展了園林理論研究的方法途徑。
基于對園林環境本身的脆弱性和易變性的考慮,研究以遺產視角從城市層面重新觀照梳理近代園林的流變圖景,以此明晰近代公園與城市變遷的關系。這有助于在日后的保護實踐中把歷史有機的動態特征關聯到當代城市發展的資源中。同時,對于近代公園整體環境的綜合考慮,也可對當前公園遺存的外圍空間環境制定管理準則,將有助于應對城市環境日常的空間變化所需要的持續管理與相應的法律約束。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和數字化技術的不斷發展,園林史研究中的數字化運用將是未來的主流趨勢之一,而以活態保護作為近代公園研究的落腳點,可使近代公共園林的真實性在當代城市化進程中予以妥當的保存和延續,同時回應并跟進國際上“歷史園林”和“20世紀遺產”的理論視角。
以上是北京園林綠化公司為大家介紹的,有關遺產視角下的近代公園數字化研究及其意義的相關介紹,希望大家能有所了解,如果還有什么想要咨詢的,可以在線咨詢我們,我們會竭誠為您服務,或是撥打我們的熱線電話:010-62858902進行咨詢,北京園林綠化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四季青鎮北辛莊路雙新辦公區3號樓。
北京園林綠化公司為您推薦:
·傳統商業街區的困境與轉型
·園林建造的風水
·園林綠化土壤質量標準及其應用助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
聲明:感謝作者,版權歸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處,還望諒解,如原創作者看到,歡迎聯系“北京五環清馨園林綠化有限公司“,我們會在后續文章聲明中標明。如覺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