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選址及理念
日本美秀美術館的選址是在一個原始山林的深谷,為了盡可能的將自然環境保留和復原,于是貝聿銘先生在山林間開辟出一條道路,然后在兩座山的山谷之間興建一座吊橋和隧道,還將美術館建筑物的80%隱藏在地下,這樣既有利于保護自然環境,又能與周圍的自然環境和諧統一,使美秀美術館蘊含著中國山水畫的意境。
貝先生在設計之初有一個構想:“我就是要建造一個不同于設在市區的美術館,使其成為被自然所環抱并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建筑,也就是要創造一個地上的天堂!”在談及美秀美術館設計靈感時,貝聿銘先生說源于中國古代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有位漁夫劃著一只小船,沿著小溪溯流而上,行走了數日,也不知行了多遠。小溪盡頭,出現了一座山洞。漁夫穿過山洞而行,突然眼前一亮,出現了遠離塵世喧囂的仙境樂園——桃花源。漁夫被其迷人的景色所吸引,決定終老于此,便領著妻兒一塊過起了世外桃源的生活。
蘇州博物館新館伊始的選址問題一直受到社會媒體、建筑界和學術界的普遍關注。蘇州新博物館8000多平方米的面積正建在太平天國忠王府(原拙政園西花園)的地盤之上,建筑選址在業已成熟和積淀深厚的城市環境和背景中。如果說早1970年代末,貝先生建議禁止在紫禁城周圍一定范圍內建造高層建筑而選擇在城郊建香山飯店,是出于對歷史名城的整體思考的話,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理解20年后,貝先生則欣然接受蘇州博物館新館不僅選址在歷史古城內,而且緊依古典建筑和園林呢?中國歷代有后人們“重修老屋”、“重修廟堂”而光宗耀祖的傳統,祖宗留下的“老屋”破損了要拆,當然要在原址上“重修”,要“老屋”更 “新”,老樹開新花,“舊桃換新符”,這是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邏輯。
貝聿銘先生說蘇州博物館新館建筑設計要蘇而中,蘇而新,這次挑戰更甚于當年在盧浮宮前造“金字塔”。蘇州博物館新館的難度是要在蘇州這樣一個文化底蘊太濃太厚的環境中造一座能夠走向21世紀的嶄新建筑。他的設計意識和理念可以概括為:中國(社會)、蘇州(地域)、文化(民族傳統)、環境(歷史古城)、嶄新建筑(現代、21世紀)。“不高不大不突出”是蘇州博物館構思時的主要原則。建筑在高度上不與周圍的古建筑爭奪制高點,灰白的調子同粉墻黛瓦的蘇州古建也極為協調。貝聿銘先生表示,他為蘇州設計的這座博物館將保留蘇州古典園林和古民居建筑的傳統特色,但絕不會是傳統園林的復 制,他將“用最經濟的辦法,做最好的文章”。
可以看出兩個方案從選址開始就極其注重建筑與自然和周邊環境的關系。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盡量使新的建筑融于原有的自然環境當中,使新的建筑與周邊的傳統遺產相協調,處理和自然、歷史的關系成了設計靈感的源泉。人造的空間與自然的空間、新建的空間與歷史傳統的空間互相流動,渾然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