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印發《綠道規劃設計導則》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導各地科學規劃、設計綠道,提高綠道建設水平,發揮綠道綜合功能,住房城鄉建設部在總結國內外綠道建設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組織編制了《綠道規劃設計導則》。導則共分7 章,主要包括總則、術語、綠道功能與組成、綠道分級與分類、綠道規劃設計總體要求、綠道選線、綠道要素規劃設計要求等內容。
編制背景
綠道建設概況
隨著綠道實踐的發展,我國綠道逐漸由省域層面向城市層面、社區層面發展,綠道建設區域逐漸由特大城市向中小城市、縣、鄉鎮等延伸。各地在綠道建設過程中,充分結合自身資源條件和特點,發揮優勢,呈現出不同的地域特色。
至2015年底,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均已開展綠道規劃和建設工作。除西藏外,其他省(直轄市、自治區)均已開始在全省(區、市)域范圍內推進綠道規劃建設。
◆ 綠道建設經驗
第一,綠道建設依托自然山水資源,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同時與山體修復、河湖水系治理等環境改善工作相結合,一舉多得。如福建龍巖蓮花山綠道、福州 “福道”等采用架空棧道的形式,順應山體自然地勢,盡量保護現狀植被,避免對動物遷徙造成不良影響;廣州東壕涌綠道將原來的地下河涌恢復為露天河涌,成為市民親水休閑的好去處。
第二,綠道建設充分利用現有道路、林帶等線性元素,改造利用存量土地,提高了土地資源利用率。如浙江省大量利用現狀山地古道建設山地型綠道;深圳依托原特區“二線關”巡邏道建設特區管理線綠道,依托原廣深高速公路隔音林帶建設福榮都市綠道;廈門利用廢棄鐵路建設鐵路文化綠道等。
第三,綠道串聯重要自然及文化資源節點,完善綠色空間網絡,構建文化休閑“長廊”,進一步彰顯了地域特色。如北京環二環綠道串聯中心城區的主要公園,北京三山五園綠道聯系京西歷史名園等,提升環境品質,展現古都風韻;廣州荔灣綠道串聯起水秀花鄉景色,展現了西關老城風情,突出嶺南歷史文化。
第四,綠道加強城鄉互動,逐步形成吸引城鄉居民休閑度假與康體健身,帶動旅游經濟發展的“致富之道”。這類綠道大多距離較長,橫跨若干地區,沿線資源條件豐富。如廣東增城綠道、成都溫江綠道、南京中山陵綠道等,吸引游客體驗田園野趣,帶動了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
◆ 綠道建設存在的問題 與國外綠道相比,我國綠道尚處于發展初期,雖然綠道建設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綠道功能有待完善。目前我國綠道的主要形式表現為聯結城鄉的慢行游憩通道,綠道在生態環保、社會與文化、旅游與經濟等方面的綜合功能有待完善提升。
第二,綠道空間分布有待拓展。目前大規模的綠道建設相對集中于城郊地區,與群眾生活聯系緊密的社區級綠道建設有待加強。
第三,綠道可達性及配套服務設施有待改進。目前一些綠道使用率偏低,尤其是位于遠郊區的綠道,與居民日常生活聯系不夠緊密,綠道網絡的連通性、可達性有待提升,服務設施需進一步完善。
第四,建成綠道管理維護有待加強。不少地區綠道管理機構的職能分工不明確,綠道維護管理力量不足,在日常養護維修、驛站運營和治安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壓力。
◆ 各地編制情況
為滿足指導、規范綠道規劃建設的需求,各地紛紛出臺了地方性的綠道規劃設計標準、導則及建設指引等。至2015年底,全國已發布執行綠道地方標準1部,省級導則6部,市級導則多部。
住房城鄉建設部在組織編制《導則》過程中,借鑒了各地綠道導則相關內容,統一綠道涵義、功能認知等,明確了綠道發展方向;總結了各地綠道建設經驗和存在問題,提出了綠道規劃設計原則;對指導各地綠道建設,不斷提高綠道建設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主要內容
《導則》主要包括總則、術語、綠道功能與組成、綠道分級與分類、綠道規劃設計總體要求、綠道選線、綠道要素規劃設計要求7部分內容。
◆ 綠道定義與功能
綠道定義是《導則》最重要的內容,是進行綠道規劃設計的基礎。《導則》提出,綠道是以自然要素為依托和構成基礎,串聯城鄉游憩、休閑等綠色開敞空間, 以游憩、健身為主,兼具市民綠色出行和生物遷徙等功能的廊道。
該定義明確了綠道的廊道屬性,突出了綠道線性空間的特點,強調了綠道與自然要素的關系,說明了綠道聯系的主要空間。《導則》進一步明確綠道具有休閑健身、綠色出行、生態環保、社會與文化、旅游與經濟五方面的功能。應注重發揮綠道線性空間的特點,兼顧人的使用及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改善,在加強城鄉聯系、優化綠地結構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 綠道組成、分級與分類
《導則》提出,綠道主要由游徑系統、綠化和設施三大要素組成。明確綠道組成主要是為了確定綠道規劃設計的主要內容,便于規劃設計人員開展工作。根據空間跨度與連接功能區域的不同,綠道分為區域級綠道、市(縣)級綠道和社區級綠道三個等級。對綠道進行分級,一方面使綠道網的系統性更強,另一方面便于銜接實際工作中不同級別的綠道建設管理主體。根據所處區位及環境景觀風貌,綠道分為城鎮型綠道和郊野型綠道兩類。進行綠道分類是基于對全國各地綠道建設情況的實地調研,明確不同類型綠道的特點,便于進一步提出綠道分類規劃設計要求。
◆ 綠道網規劃要點
《導則》提出,綠道網規劃應注重與城市總體規劃、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等相關規劃的銜接,通過綠道網絡規劃前瞻性預留重要綠色空間,保護自然資源,構建生態屏障,形成合理的城鎮發展與生態安全格局。《導則》根據綠道的分級和分類,對綠道選線提出不同的要求:
區域級綠道著重串聯多個城市的重要自然、人文資源,形成區域綠道網絡的骨架;市(縣)級綠道連接市(縣)重要功能組團、串聯各類綠色開敞空間和重要自然與人文節點;社區級綠道連接城鄉居民點與其周邊綠色開敞空間,方便社區居民就近使用。
城鎮型綠道選線宜結合城鎮空間結構及功能拓展方向,盡量串聯城鎮各功能組團,鄰近使用主體,結合人流活動密集的重點地區進行布局。郊野型綠道選線應避開生態保護核心區、生態敏感區,并考慮野生動物生活習性及遷徙路線,避免對動植物生境造成干擾。
◆ 綠道設計要點
《導則》對綠道各組成要素分別提出設計要求,包含引導性與強制性要求、定性與定量指標:
綠道游徑系統設計應結合所經過地區的現狀資源特點,根據不同的綠道類型來進行設計,保證綠道與城鄉交通體系的有效銜接,提高綠道的可達性。
綠道綠化系統設計應保證綠道兩側綠化帶的寬度,保護綠化帶內的自然地形地貌和生態基底,營造舒適的綠色空間,植物景觀與周邊環境相協調,重視本地植物材料的應用。
綠道服務設施應結合綠道分級、分類、區位、現狀等綜合條件設置,充分利用現有設施,控制新建設施數量及規模,有效補充、完善城鄉居民休閑游憩場所,保障群眾安全、便捷的使用。
此外,《導則》附錄部分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對于不同類型典型地段的綠道規劃設計提出了指導性建議,希望綜合統籌綠道各組成要素,注重綠道與其所處環境的融合,達到功能與形式的協調統一。
綠道建設意義
◆ 促進城市轉型發展
2015年底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強調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轉變城市發展方式,著力解決‘城市病’等突出問題;不斷提升城市環境質量、人民生活質量、城市競爭力,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著力提高城市發展持續性、宜居性”。而綠道建設正是落實上述要求的重要工作之一:綠道建設可為市民提供放松休閑的綠色空間,提供開放共享的公共健身設施,體現社會公平,有利于民眾身心健康,提高城市的宜居性。
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中也提出健全公共服務設施,強化綠地服務居民日常活動的功能,使市民在居家附近能夠見到綠地、親近綠地。優化城市綠地布局,構建綠道系統,實現城市內外綠地連接貫通,將生態要素引入市區,有效提升城市環境質量。綠道作為城市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參與構建溝通城鄉的綠色網絡,發揮著重要的聯系功能,為居民休閑健身、綠色出行提供服務,是促進城市轉型發展的重要民生工程。
通過綠道建設可有機連接分散的生態斑塊,強化生態連通和“海綿”功能,構建連通城鄉的生態網絡體系。綠道可發揮固土保水、凈化空氣、緩解熱島效應等作用,并為生物提供棲息地及遷徙廊道。綠道作為一種多用途的線性土地網絡,是優化城鎮布局結構、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的重要手段。綠道建設可與道路建設、園林綠化、排水防澇、水系保護與生態修復,以及環境治理等相關工程相協調,高效利用資源。綠道為群眾提供親近自然的途徑與場所,有利于培育生態文化、踐行綠色生活。綠道與公交、步行及自行車交通系統相銜接,豐富城市綠色出行方式,有利于緩解交通擁堵,推動節能減排。
◆ 助推綠色城鎮化和美麗鄉村 綠道建設結合不同的現狀資源與環境特征,有利于保護利用自然與文化遺產,突出地域風貌,展現多樣化的景觀特色。通過在綠道建設中串聯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歷史文化名鎮(村)、歷史文化街區等節點,一方面提高上述節點的可達性,擴散其服務功能;另一方面使群眾認識到地域不同自然和文化資源的價值,通過社會監督達到保護與合理利用,避免破壞性開發。此外,綠道建設還可與鄉村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相結合,同步完善鄉村基礎設施,提升鄉村環境風貌。綠道可有效整合旅游資源,構建聯系城鄉的紐帶,帶動鄉村旅游與經濟發展,有利于創造就業與增加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