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地景觀改造案例
1、大型鋼鐵廠轉型——德國北杜伊斯堡公園
極具代表性的成功案例,從歐洲最大的鋼鐵生產廠之一轉變為集生態和娛樂、教育為一體的大眾性休閑公園。由德國著名景觀設計師彼得·拉茨設計完成。項目的前身是杜伊斯堡城北的梅德里西冶煉廠,位于德國重工業生產基地魯爾區,1902年建成,80年代中期冶煉高爐停止生產。項目在盡量保留原有工業設施、植被,甚至荒草的基礎上,賦予了新的功能,創造出了獨特的景觀,外面看來還是大型的鋼結構高架、管道、煙囪等,內部卻完全是一派生機勃勃的娛樂設施,集公眾休閑、娛樂、教育文化為一體的大眾性公園。最大限度地利用工廠的原有"廢料",減少了對新材料的需求。
2、廢棄空軍基地轉型——加拿大當斯維爾公園
當斯維爾公園項目可以作為說明工程是一種創造社會的文化景觀的最好例證,共231.5公頃,位于加拿大多倫多市的西北部和大多倫多的幾何中心區域。該基地建于20世紀40年代,先是加拿大的哈維蘭機場,后又作為當斯維爾空軍基地,1996年停業。
對基地長期的大規模使用,使其自然系統嚴重退化。項目主要針對更新土壤,建設公園道路循環系統,并改造原有的工業建筑和軍事建筑,成為"文化校園"設施。當斯維爾公園的目標是要建立一個集社會、經濟、環境發展等為一體的可持續性公園,同時還是青少年和兒童很有價值的教育創新基地,以滿足社會與自然的雙重需要,而且也將是世界級的大公園之一。
3、巨型垃圾填埋場轉型——美國弗萊士河公園
這幾乎是世界上都較為關注的一項工程,預計全部工程需30年。1948年,美國啟用弗萊士河作為垃圾填埋場,在后來的50多年里,這里一直是紐約最主要的固體生活垃圾填埋場,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填埋場。
2001年,紐約市開始規劃這塊垃圾填埋場,創新性地計劃將其轉變為集休閑娛樂、文化教育等為一體的社會性公共生態景觀公園,并作為紐約市最大的城市公園。目前,生態公園已在斯戴特恩島初露端倪,部分環島參觀線路已小范圍開放。
4、煤氣廠轉型——西雅圖煤氣廠公園
1906 年在美國西雅圖市聯合湖北部的山頂,西雅圖石油公司修建了一座主要用于從煤中提取汽油的工廠。1920年,這家工廠轉為從石油中提煉汽油。幾十年來,附近居民不得不忍受工廠排放的大量污染物對環境造成的巨大破壞。1956年,由于鋪設了一條天然氣供應干線,這座龐大的工廠便被廢棄。
由于工業生產及排放等因素,原有場地的土壤毒性很高,并含有多種污染物。設計師通過分析土壤中的污染物成分,引進能分解這些污染物的酵素和其它有機物質,并將工業設施和廠房改成餐飲、休息、兒童游戲等公園設施,原來丑陋破舊的工業廠房、設備被改造成富于藝術價值的第三產業設施。
5、黏土礦場轉型——英國“伊甸園”公園
“伊甸園”是英國新千年慶典工程之一,有“世界第八大奇觀”之美譽。它建在英格蘭西南部康沃爾郡圣奧斯特爾附近一座廢棄的粘土礦區,耗資7400,其宗旨是展示植物與人類的關系以及人類如何依靠植物進行可持續發展,被譽為“通往植物與人類世界的大門”。
6、石油庫區轉型——澳大利亞BP石油公司遺址公園
場地作為油庫使用長達60多年,已經不可避免地受到污染.BP公司的這塊場地一度容納了辦公區和31座儲油罐,巨大的弧形混凝土墻用以防止原油泄露污染海港。新的設計保留了場地的工業遺跡和海港特征,表現為連續的開放空間和大片的濕地,壯觀的觀景平臺懸踞在高高的半圓形砂巖懸切面上,這里曾經矗立著巨大的儲油罐。混凝土和金屬階梯將各個空間連接起來,方便游人欣賞岸邊的親水性野生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