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20年中國城市園林綠化行業前景分析
我國未來市政公共園林的市場不僅來自于城市化進程所帶來的新增市場容量,也同樣來自于現有城市化水平下存量市場的再升級。在我國城市中存在大量舊城區、城中村等居住環境較差、利用率較低的區域,由于城市土地資源緊缺,為了改善市容市貌,盤活中心城市的存量土地,舊城區改造和城中村拆遷成為許多城市的建設重點。過去片面地追求經濟高增長,單純追求城市建筑建設的行為導致城市公共綠地用地緊張、綠化面積少,這不符合現代人對城市環境的要求,因此政府也在不斷地加大對現有城區綠地的投資力度。
園林建設已經成為評價一個城市人居環境、生活水平、生態建設等方面的重要指標。發達的城市園林不僅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質量和滿足感,而且有利于旅游開發和招商引資。因此,越來越多的城市、縣區將園林建設作為發展規劃的重點之一,不斷加大對園林建設的投入。2015年,全國城市建成區綠地率已達36.34%;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3.16平方。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生活質量、生存環境的關注日益增強,越來越多的城市把創建園林城市、宜居城市擺在了突出的位置。未來市政公共園林市場仍有成長空間。
休閑度假區園林發展
2014年全國旅游業總收入達到3.25萬億元,較2013年增長11%,高于GDP增速。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為旅游行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2014年,我國居民人均GDP超過7,000美元,按照國際旅游業的一般發展規律,當一國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時,休閑度假游消費將進入強勁增長時期。
"十二五"期間,國家政策積極扶持旅游業尤其是休閑度假旅游的發展,明確表示要將旅游業初步建設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2013年,國務院頒布《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明確要求從調整大眾的休閑時間著手,落實"帶薪休假制度",加強國民旅游休閑產品開發,大力推動國內休閑度假游產業的發展,形成較完善的休閑產品體系,培育一批與國際接軌的休閑城市、休閑企業、休閑品牌,推動旅游發展轉型邁出實質性步伐,使我國旅游產業由主要依靠觀光產品拉動,轉變為觀光與休閑度假產品共同拉動;2014年,國務院頒布《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20年,境內旅游總消費額達到5.5萬億元,城鄉居民年人均出游4.5次,旅游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5%"的目標。
在國民經濟發展和宏觀政策支持的雙重利好刺激下,人們對于休閑度假的需求正逐步上升,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休閑度假園林的建設需求,為風景園林行業帶來新的增長動力。
生態濕地發展前景
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其在涵養水源、調節氣候、降解污染物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具有巨大的環境效益。根據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結果顯示:全國濕地總面積5,360.26萬公頃,濕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率(即濕地率)為5.58%;與第一次調查同口徑比較,濕地面積減少了339.63萬公頃,減少率為8.82%。其中自然濕地面積4,667.47萬公頃,占全國濕地總面積的87.08%;與第一次調查同口徑比較,自然濕地面積減少了337.62萬公頃,減少率為9.33%。
隨著國家對濕地生態環境的日益重視,我國各地區已認識到濕地保護的重要性,各地區開發濕地保護區、建設濕地公園等項目逐漸增多,為風景園林行業在生態濕地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機遇。風景園林行業作為規劃者廣泛參與到生態濕地的保護、恢復以及建設的實踐中。生態濕地現有市場與未來潛在市場為風景園林行業提供豐富的業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