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城龍池重現 展現“明文化”景觀
作為古城之一的滁州,自古有“金陵鎖鑰、江淮保障”之稱,因緊鄰六朝古都南京,歷史上有許多文人政客都在滁州留下過輝煌的筆墨。滁州相關部門依托“明文化”,恢復南太仆寺、柏子靈湫及周邊建筑,重塑龍池古街景觀為重點,在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的基礎上,依托自然環境,采取不動樹、少動土、順勢而為的規劃原則,把該項目打造成一個人文自然合二為一的旅游景區。
致力展現滁州歷史人文脈絡
改造將在有效保護歷史文化遺存的基礎上,改善環境,打造適應現代城市生活的物質與精神需求,既有滁州文化特色又與瑯琊山風景區互融的文化展示之地、娛樂休閑之地。以扎實的歷史脈絡和歷史研究為基礎,對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整理、保護和利用,以“明文化”為主,以南太仆寺、柏子靈湫、龍池古街景觀為特色,在深入挖掘的基礎上發揮人文景觀的優勢和現有資源,進行適當游覽開發,最終形成滁州歷史人文的展示體驗空間,并協調帶動滁州城市與瑯琊山的歷史文脈發展軸。該區域主要服務于整個瑯琊山景區,同時服務于周邊城市居民,最終實現整個大景區“吃、購、游”一體化服務。
柏子靈湫—— 重現明朝古情古景
柏子靈湫又稱柏子龍潭,位于豐山東南,今天的龍池街龍潭,是漢代人采銅留下的礦坑,因潭深、水含礦質而發黑,常有翻騰攪動之狀,波濤滾滾,古時滁人以此為神龍藏身之處。宋大觀二年(1108年),逢滁州大旱,郡守親臨柏子龍潭燒香祭拜,祈求神龍降雨緩解旱情,柏子龍潭遂成求雨之地。元末,朱元璋率義軍駐扎滁陽,曾在柏子龍潭祭禱“神龍”求雨;明洪武年間,已成一代帝王的朱元璋巡視到滁州,下令在滁州建太仆寺,又兩次下旨,御制《祭柏子潭神龍文》,在柏子潭前建亭,亭內設御碑,并在洪武十九年下令疏浚龍潭,在潭周圍建樓。天啟元年(1621年),滁州通判尹夢璧將柏子靈湫定為“滁州十二景”之一。
后因經歷戰火,柏子潭上樓臺荒廢,曾經的柏子龍潭已難覓蹤跡,如今只能從殘存的地形地貌和石構件推測想像當年的恢弘氣勢。
本次改造將以現有的龍潭、臺地地形為依托,以明清繪制柏子靈湫圖為依據,修復龍潭,恢復御碑亭、五龍君祠、甘霖亭、譯思亭、五龍祠、朱元璋射箭處等歷史建筑,再現昔日滁州名勝。
同時,對龍潭周圍峭壁進行清理,清理雜木和松動的石塊,露出崖壁景觀。在龍潭南部和東部開闊場地規劃文化廣場和祈福林,展示地貌景觀和深厚的人文底蘊。
龍池古街—— 綜合體驗民俗文化
龍池古街得名于朱元璋夫妻前往柏子龍潭祈雨前小憩的一條小街,馬皇后整理云鬢的潭邊巨巖被喚作馬娘娘梳妝臺。正德七年(1512年),各地動亂,少卿王守仁召集軍民二百余戶,定居在龍潭周圍,從事農桑生產,自置房屋居住,成為一條街,叫做“新街”。新街從牌坊起,伸向龍潭。嘉靖乙丑年(公元1565年)桐城盛汝謙任南太仆寺卿,在此構筑鄉社,右為倉廒,左為學社,興辦教育,招收七八歲以上、十五歲以下的子弟讀書,也就是后來的龍池街。
龍池古街配套區以傳統歷史街區老街為藍本,建筑樣式體現明代建筑風格,在保證適應現在商業和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合理布置老街建筑格局,在原街設計一條東西向的老街。同時完善旅游服務、交通組織,將該區域打造成集民俗文化展示與體驗、特色商品及工藝品交易、特色餐飲、園林賓館為一體的文化休閑場所,作為整個瑯琊山東側的休閑配套服務集散區。
南太仆寺—— 亭臺樓閣翰墨飄香
南太仆寺是明朝在滁州設立的國家養馬機構,它不干預滁州地方政事,但對滁州建設,特別是文化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將滁州文化推向與宋代歐陽修時期并列的另一個歷史高峰。根據史料記載,南太仆寺的建筑格局應呈中軸線建筑,總體是一個方形,建筑結構整齊。進入大門是一條走廊,周邊建筑有環山樓、司馬神廟、牌坊、飲馬池,另外還有30多處石刻,這些碑刻,是瑯琊山文化的重要部分。
此次改造將對南太仆寺依據史料記載進行重建,建成效果為一片明代風格為主的建筑群、翰墨飄香室外展示空間、主題雕塑和飲馬池等。建設中,對貫通南太仆寺前的水系工程,采用開敞的大草坪和水系亮出太仆寺南部視線,從龍池街方向望去,隱約可看見南太仆寺建筑,疏林草地起到過渡銜接和緩沖的作用。中央開敞草地上設置一組群馬奔騰的雕塑,一是隱喻南太仆寺在古代的功能,二是點名整個景區的規劃理念“馬躍龍騰”。
按照設計規劃,南太仆寺院落格局為多進院落空間結構,構成多重回字形院落。中軸建筑按照照壁、大門、二門、正堂、棲云樓遞進的方式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