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郊內澇問題難解,燕郊離海面城市還有多遠?
這座因北京行政副中心落地通州,并受到京津冀一體化利好影響的“小城”,房價高過河北省會石家莊,已有房價突破2萬元/平方米大關。高漲的房價、北京人口外溢創造的巨大需求,使燕郊財政收入陡增,成為環首都經濟帶上的明星。
但是,這座原本規劃只有幾十萬人口的國家級高新區,如今卻要承載近百萬的人口,這使得市政公共基礎設施的矛盾暴露無遺,而快速增長的財政收入,能否在未來彌合這種巨大的差距和矛盾,將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燕郊,不能成為“京郊威尼斯”。
連續三天的暴雨,讓“北京睡城”燕郊再次進入看海模式。
7月20日下午,在北京工作、家住納丹堡小區的張雯(化名)因為暴雨早早和單位請假回家,她知道,以往這么大的雨,即使車輛行駛到燕郊,也無法順暢到家。恰恰像她想的一樣,17時許,車開到通燕高速燕郊出口處,眼看著不遠處的家,卻又無法回了。
回家的必經之路燕順路已經一片“汪洋”。很多車輛已經拋錨在水中,車主們卷起褲腿,在路旁“望車興嘆”,政府啟動了“鏟車送人”應急模式。
對于張雯來說,眼前的這一切并不陌生。近年來,暴雨天“看海”成了燕郊的一大“景觀”。往往一場暴雨,就能引發嚴重內澇,導致交通受阻、斷水斷電,甚至人員傷亡。
借力通州副中心,燕郊聲名鵲起,其中尤為突出的則是房價已飆升到每平方米2萬元以上。然而,與高房價無法匹配的則是燕郊的基礎設施。路面常常是“挖了填,填了挖”。“燕郊現在也成了表面看起來光鮮亮麗,可地下基礎設施卻是經不起每一次降雨的考驗。”當地居民感到無語。
伴隨人口爆炸式增長,自2011年以來,每年夏天雨季,在燕郊的居民都能遇到這樣的情況,有點雨就積水,有點大雨燕郊的排水系統就癱瘓。“除了賣地賣房,政府還能做點什么嗎?”這或是太多燕郊人的質問。
據燕郊居民統計,在7月20日下午,燕郊各路段均有不同程度積水,水深超過50公分路段達到上百處。與此同時,燕郊高新區官網也發布積水提醒,積水路段近20處,最深積水達80公分。
對于燕郊下雨就看海的模式,燕郊居民已經見怪不怪了,在燕順路星河皓月小區門口做餐飲生意的王長軍(化名)7月20日一早,看到外面下雨就做好了不出攤的準備,他買了羊肉和一些蔬菜準備到家住紫竹園的朋友那里涮火鍋,沒想到,東西備齊了,門口的水已經到腰部,無奈之下,只好作罷。
燕郊的很多人在微信朋友圈調侃道:曾經以為,在燕郊有套房、有輛車生活會靠譜一些,直到今天,這個小鎮告訴我,我還缺條船!我們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吧,到燕順路上去劃船,到地下停車場去潛水,只要心中有海,哪里都是馬爾代夫,風里雨里,我在燕郊等你。
看上去是調侃之詞,實際上,真有居民在燕順路拉著橡皮艇帶著孩子戲水。
長期以來,一遇到大雨天,燕郊已經有一群自發的志愿者,主動到道路深水區,撿拾垃圾疏通排水口。半米多深的積水中,老者和年輕人俯下身認真地摸取堵塞排水口的垃圾塑料袋、玉米皮、爛布片,南邊搞通了,又到北邊,周圍圍觀的人不由自主地也投入了疏通排水口的隊列。
7月20日晚高峰期間,很多從京城趕回燕郊的上班族發現道路被淹,當地政府臨時啟動了應急措施,政府部門準備了數輛鏟車,當作“擺渡車”使用,接送居民回家。記者了解到,政府部門提供的鏟車并不收費,可以招手上車,護送到小區門口。但是,也有私家鏟車出現在水路上,擺渡一次每人收取10~20元的費用。
如此壯觀的場景出現不止一次,在居民劉紅旭的記憶里,自從2011年他到燕郊居住后,每年都可以看到如此看海的場景。
去年7月30日下午燕郊突降暴雨,納丹堡北門、福成四期五期、憶江南、創意谷街、迎賓路等多處小區及街道被水淹沒,水深及腰。交通的癱瘓致使居民無法正常出行。自此燕郊除“睡城”之后又有了新名字——京郊“威尼斯”。
在調侃之余,燕郊居民還是希望他們用辛苦賺來的血汗錢買來的家園慢慢好起來,別再讓人們生活在家中卻找不到家的感覺,他們希望政府努力改變現狀,但談論很久卻依然如故。
燕順路作為燕郊最為寬闊的道路,本應為燕郊人出行帶來更多便利,卻因堵車、積水成了不少通勤族的噩夢。梳理發現,這條作為燕郊城市主動脈的馬路,自2011年開始“挖了又填,填了又挖”,仍然遇到降雨即成海洋的境況。
該居民質疑當地政府,一場不大的雨居然燕順路就看海了,總理三令五申強調呼吁的海綿城市,或者說是向著海綿城市的方向去做,難道今年還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暴露在媒體的聚光燈下嗎?請三思,盡快改進,一個百姓的心聲。
燕郊地勢東高西低,每逢持續降雨天氣,燕順路就會成為重災區。去年秋天,有傳言稱,三河市政正在對燕郊的排水系統進行改造,后經核實,道路上正在下排的水泥管道是為了迎接入冬后采暖進行的施工,后來,對于排水系統改善的工程,杳無音訊。
有關城市規劃專家認為:“不少城市‘重地表、輕地下’的做法,折射出城市管理者急功近利的發展理念和政績觀。”城市變“海”暴露的是政府在城市建設方面存在的巨大問題。
“就算暴雨傾城,故宮都會給你擁抱,這么大的雨,故宮卻照常接待游客,沒有一點積水,這說明什么?
按照2011年最新修訂的我國城鎮排水設施建設標準《室外排水設計規范》的要求,城市一般地區排水設施的設計暴雨重現期為1~3年,即抵御1~3年一遇的暴雨,重要地區也只有3~5年。
有公開報道顯示,在實施過程中,大部分城市普遍采取標準規范的下限,70%以上的城市排水系統建設的設計暴雨重現期小于1年。反觀國外,為防范城市內澇,城市排水標準普遍比國內高。紐約是“10至15年一遇”的標準,東京是“5至10年一遇”,巴黎是“5年一遇”的標準。
為此,2013年住建部下發《城市排水 (雨水)防澇綜合(行情 專區)規劃編制大綱》,明確列出了規劃內容,包括城市排水防澇能力與內澇風險評估、城市排水(雨水)管網系統規劃等。
住建部當時表態稱,加強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盡快還清歷史舊債成為當務之急,力爭用5年時間完成排水管網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時間左右,建成較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
然而,三年過去了,各地降雨不停,看海不止。一年前的2015年7月17日,燕郊在“暴雨成海”后對外發布:“燕郊政府正在著手修理排水系統,爭取近期內讓燕郊看海成為永遠的過去。”
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也可稱之為“水彈性城市”。國際通用術語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我們的大燕郊離海綿城市還有多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