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共享城市?建設共享城市規劃先行
共享城市是建立在共享經濟、共享社會基礎上的一種城市高級發展形態。建設共享城市規劃先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走上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型發展之路,用極短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上百年的發展路程,也創造了經濟發展的中國奇跡,但由于多種原因,特大城市的“城市病”開始集中爆發,特別是土地和生態資源約束開始凸顯,生態污染日趨嚴重,弱勢群體無法同等享受城市化發展的成果,空間隔離、社會極化、社會排斥較為嚴重。從全球共享型經濟模式發展的大趨勢來看,我國特大城市一味擴大城市空間、擴大產品生產量的發展模式已經過時,急需轉變思維,開創共享經濟新模式,打造共享城市,重新配置更多閑置資源,提高城市經濟效率,促進社會的共享、包容與和諧。
制定“共享城市”發展戰略規劃。需站在更高、更寬廣的立場出發,制定互惠互利的共享城市發展戰略規劃,對共享城市的原則、目標、項目等作出統籌安排,為有序推動共享城市建設提供戰略指引。
加快制定共享城市建設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包括共享城市條例、共享城市建設實施辦法、共享城市投資促進法等,為推動城市共享發展提供完備的法律依據,提高法治建設水平。
大力發展現代共享經濟體系。在努力發展現有互聯網經濟、平臺經濟、跨境電商服務等基礎上,進一步加大互聯網設施建設,充分發揮移動互聯網和人才優勢,努力搭建各類極強輻射力和影響力的新型共享經濟平臺,引導廣大社會組織、居民把自己閑置或多余的物品(住房、交通工具、衣服、書籍、家具、日常用品等),通過平臺進行交易互換、互幫互助,讓更多的人獲得符合自己需求和能力的有價值的物品或服務,實現各得其所,讓更多民眾分享城市特有的資源配置功能。
加大城市公共開放空間建設。對城市內部的閑置空間資源進行再開發利用,為廣大市民提供包括公園、綠地、河岸、廣場、游樂場、藝術場所、博物館、文化活動中心等在內的更多公共空間,鼓勵國有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向市民開放閑置空間和資源,讓市民共享城市多元空間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