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奇觀:水晶洞穴
字號:T|T
2016-11-18 09:01:47文章來源:網絡責任編輯:清馨園林點擊:
一對兄弟在墨西哥奇瓦瓦沙漠的奈加山脈尋找鉛礦和銀礦時,無意中在地下1000英尺(約304.8米)深處發現了一個“水晶洞穴”。
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然水晶洞,洞里有許多巨大的水晶體,向四面八方伸展著,其中有些是史上發現最大的晶體,它們位于古老的斷層上。洞穴中的水差不多有五十萬年了,它們為巨型水晶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環境。這一重大發現或能成為一處新的世界奇觀。 在你注意到照片中身穿橙色工作服的工人之前,你很難領會這片地下“水晶森林”是何等的壯觀。巨大且發光的方尖石塔多達170根,像纏繞在一起的光柱一般,散落在洞穴四周。其中最大的一根長37.4英尺(約11.4米),相當于6個成年男子的身高之和。巖壁十分潮濕,上面覆蓋著一簇簇完美無暇的晶體,就好似刀片一樣鋒利。地質學家胡安·曼紐爾說:“礦石竟以如此美麗的姿態展示自己,這在地球上是獨一無二的。”由于這些水晶看上去就如同巨大的冰柱一樣,這張照片可能會讓人覺得洞內的溫度相當低,但這其實是一種假象。
洞中悶熱難耐,溫度高達112華氏度(約44攝氏度),濕度則在90%至100%之間,因此工人們都穿著防護服,背著裝有低溫氣體的行囊。如此的高溫,再加上需要20分鐘才能通過蜿蜒崎嶇的礦井到達洞口,即便有人想偷走幾根,也是有心無力。其中一塊晶體上有一條深深的疤痕,大概曾有人試圖將其刺穿但以失敗告終。盡管如此,礦業公司還是給山洞新安裝了一扇厚重的鐵門,以便更好地保護這一美麗奇觀不要遭到損壞。奈加山脈是世界上鉛礦產量最高的礦區之一,其銀礦的產出量也非常高。據悉,在奈加發現的最大的水晶“年齡”有50萬年之久。
水晶是如何形成的?
天然水晶有“狹義水晶”及“廣義水晶”之分。“狹義水晶”指主要成份為二氧化硅,分子結構為晶狀結構的晶礦,主要品種有白水晶、黃水晶、粉水晶、紫水晶、茶水晶等;“廣義水晶”指所有半寶石,連瑪瑙、碧璽等亦包括在廣義水晶之列。
水晶的最主要元素是二氧化硅,即石英石。我們常把透明的石英石稱之為水晶,其實它們石相同元素的。石英石的化學成分就是二氧化硅,屬六方晶系,硬度為7,比重為2.66。折光為1.45左右,雙折射光具有玻璃光澤。多為塊狀體。各種水晶含有不同的微量金屬,使各種水晶擁有其獨特的顏色,紫水晶含少量的金沙石,粉水晶含少量鈦。水晶一般分高溫石英及低溫石英。他們的溫度在550-600之間。而573以上的被稱之為高溫的了,我們常見的水晶就是屬于低溫形的。水晶的主要成分就是二氧化硅,而硅也是占地球地殼組成成份約65%以上的最主要礦物;水晶的硬度介于玻璃和鉆石之間。還含有各種微量的金屬。所以會造就各種不同顏色的水晶;而水晶也會廣泛的和自然界中的各種礦物共生在一起。如云母、長石、方解石、金紅石、花崗巖等等。
聲明:感謝作者,版權歸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處,還望諒解,如原創作者看到,歡迎聯系“北京五環清馨園林綠化有限公司“,我們會在后續文章聲明中標明。如覺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