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設計理論的本土化表達
字號:T|T
2016-08-23 15:54:41文章來源:網絡責任編輯:夏天點擊:
我國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嚴重的生態危機,但由于缺乏現實的實施手段和管理體制,生態理念還很難真正落實。基于此,本文引入了生態設計的理念,以“溫榆河綠色生態走廊規劃(朝陽段)”為案例,來探討生態設計理念如何在規劃設計中進行本土化表達,以期探索一種能結合本土實際的生態化發展模式。
溫榆河發源于北京市境內,流經昌平、順義、朝陽、通州等四區。近幾年,溫榆河水量較為豐沛,但河水污染嚴重,環境惡化。為整治溫榆河的環境污染、促進沿河區域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2002年北京市啟動了“溫榆河綠色生態走廊規劃”項目,在全流域范圍內進行水系整治及污水治理。
溫榆河朝陽區段是距離北京市區最近的區段,該區段全長22.8km,沿河1.5~2km范圍為生態走廊規劃范圍,規劃總面積45.18km2。為使生態走廊建設順利實施,北京市朝陽區政府舉辦了“溫榆河綠色生態走廊(朝陽段)”規劃方案的國際征集活動。本文以此次投標方案為案例。
1.引言
1.1實踐中的思考
生態環境的惡化已經威脅到整個民族的可持續發展,生態危機是中國發展過程中必須面對的最基本問題。雖然生態問題的迫切性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重視,生態維護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但由于缺乏現實的實施手段和管理體制,生態理念還很難真正落實到現實的發展計劃中去。因此,探索能結合本土實際的生態化發展模式是設計師的基本責任、是需要迫切研究的課題。作為謀求完美生活環境的規劃和設計人員,我們一直在探索生態問題的完美應對模式。溫榆河生態走廊的規劃案例,讓我們有機會嘗試將多年來對生態倫理與可持續發展的思考結合在一起。
北京在經歷了20多年的快速城市化之后,種種城市頑疾已經成為發展的桎梏,改變城市擴展的運營模式和空間格局是可持續發展的惟一出路。在深入分析溫榆河地區的社會發展動力和經濟成長的最迫切需求之后,我們發現這一區域生態環境的恢復恰恰是解決城市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捷徑,是平衡環境、經濟和社會發展等一系列問題的關鍵環節。此方案充分表達了對自然倫理的理解和尊重,并在這一基礎上引導人類的行為模式,確定社會、經濟的詳細發展計劃,實現生態環境與人類社會的利益平衡和互利共生。
而整個方案的基礎,在于是否在恰當的區域內實施恰當的生態恢復計劃,正是因為認識到這一點,我們透徹研究了當地的氣候、水文、土壤和動植物群落等自然條件和當地經濟發展的計劃,將生態倫理與社會發展結合起來,實現了生態設計理念的本土化表達。
1.2關于生態設計理念
VanderRyn和Cowan[1]提出了生態設計的定義:任何與生態過程相協調,盡量使其對環境的破壞影響達到最小的設計形式都稱為生態設計,這種協調意味著設計應尊重物種多樣性,減少對資源的剝奪,保持營養和水循環,維持植物生境和動物棲息地的質量,以改善人居環境及生態系統的健康。
多類型的復合生境是生態設計的基本條件。與自然合作的生態沒計就是要尊重和維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就是保持和維護鄉土生物與生境的多樣性。
生態設計最深層的含義就是進行生物多樣性設計,利用邊緣效應建立生物自維持體系,其核心是促進系統之間的協調發展。由于交錯區生境條件的特殊性、異質性和不穩定性,使得毗鄰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這一生境重疊的交錯區域中,不但增大了交錯區中物種的多樣性和種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物種的活動強度和生產力,這一現象被稱為“邊緣效應”(Edgeeffect)。邊緣區在相鄰地區之間的物流、能流作用過程中所具有的“媒介和半透膜作用”,決定了它在城市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生態設計重視人類社會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統一,摒棄了掠奪式開發的弊病,達到人與自然共生的理想。生態設計將人作為自然的一部分,充分尊重自然的機理,遵循3R原則,即“減量化(reduction)、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3R原則是循環經濟最重要的實際操作原則,但是循環經濟不是簡單地通過循環利用實現廢棄物資源化,而是強調在優先減少資源消耗和減少廢物產生的基礎上綜合運用3R原則。循環經濟是把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融為一體的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是一種“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與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3R原則的優先順序是: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
2.生態設計理念的本土化表達
生態設計是一種與自然相作用、相協調的方式,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全方位、多目標地進行整體思考和系統規劃。
“溫榆河生態走廊規劃(朝陽段)”中,我們在充分尊重現有場地肌理的基礎上,以生態恢復手段為主,結合各種必要的人工生態措施完善區域內的自然生態體系,使這一區域的自然環境呈現典型原生生態系統的特征(圖1)。將當地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整合到自然環境的恢復建設中,實現這一地區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的動態平衡與雙贏局面,走環境保護——帶動開發——社會發展——投入保護的良性循環發展道路,使這一區域生態系統健康、自然環境優美、社會文明進步、經濟發展持續、人與大自然互相依賴,和諧共存。
此次實踐中,生態設計理念的本土化表達著重于4個方面:
2.1規劃邊界的確立
基于場地自身水文和地貌特性進行范圍取舍的方法是生態設計的基礎。
“溫榆河綠色生態走廊規劃(朝陽段)”招標文件中給出的規劃邊界是依據現狀道路劃定的,這種機械地人為劃定規劃邊界的方式毫無生態學意義可言。
在項目操作中,我們利用地理信息系統(GIS)對場地進行了較為詳實的分析,發現整個規劃場地西北高、東南低,依次呈現高地、坡地和灘地(低洼地)3個層次。雖然現狀的溫榆河是渠化了的河道,但仍能清晰地看到河水泛濫時節對周邊土地的塑造,GIS分析結果清晰顯示出溫榆河、清河和壩河存在著坡度基本相同的帶狀古河道側岸,這一帶狀坡地兩側則是相對平坦的土地。根據GIS分析結果,另外考慮到坡頂線對整個場地的自然匯水影響很大,我們將生態走廊南部的邊界外延,將坡頂線區域(即自然匯水區域)全部圍合在生態沒計區域內(圖2、3)。
2.2水環境治理與保護
生態設計倡導可持續性,其中,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和可持續性是生態設計的重點。
北京市水利部門開展的“溫榆河污水截流工程”將于2004年底前開工,工程最終目標是使整個流域實現污水“零排放”。截流的污水被收集到污水處理廠,處理之后再排回河道中。污水處理廠的排水一般為三級排放,仍然攜帶大量污染物質,所以溫榆河仍然是超V類水體,而水質惡劣能引發諸多問題。
為了扭轉水資源迅猛流失等現狀,在規劃中,我們將污水處理廠的排水回用于土地,利用先進的生態科學技術凈化水質,然后將清潔的水回用當地的生產,這種設計理念有多方面益處:它首先解決了水資源不足的問題;給當地提供了清潔的淡水資源;回灌了土地,補充了地下水資源;進入溫榆河的水質達標,確保將溫榆河恢復為奔流的河流,而不是一條排污的渠道(圖4)。
根據生態設計理念,我們在設計中充分考慮了污水治理、中水回用、雨水收集回用以及水質保持的問題。這樣一方面提高了水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通過生態恢復手段維持水循環過程,以便持續地獲得可供利用的水。
2.2.1污水治理
我們推薦采用一些先進的生態污水處理措施,如太陽能水生物污水處理系統(SAS),使生態走廊區域內實現污水零排放。SAS是在可控環境條件下,利用各種細菌、植物和動物處理污水,分解、吸收水中污染物,最后排出清潔水的系統。設計區域內,我們修建了10個大小不等的SAS系統(圖5)。
·SAS系統的一些技術指標:
·入水:生活污水
·負荷:0.8m3/m2
·出水:達到污水處理廠三級處理水質標準
聲明:感謝作者,版權歸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處,還望諒解,如原創作者看到,歡迎聯系“北京五環清馨園林綠化有限公司“,我們會在后續文章聲明中標明。如覺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