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觀設計關鍵:道路景觀設計
城市景觀建設的目標在于實現環境、社會與經濟的和諧共榮與永續發展。道路景觀環境是城市總體景觀環境中最主要的空間環境,作為城市景觀的第一構成要素,它對城市總體景觀起主導性作用,其它環境要素都與它相聯系并受其制約?,F代城市道路景觀體系除要求功能性與觀賞性的統一外,還注重生態性和可持續性原則。以景觀植物為例,除了要體現植物的環保屬性,發揮植物的空間營造功能,突顯植物 “色” “形” “聲” “香” 的觀賞效用外,還強調以生態學為指導、以生態園林理論為基礎,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
道路景觀環境由景觀建筑、景觀植物、景觀水體和景觀燈光等系統組成。從物質屬性上來說,道路景觀是城市總體景觀的“骨架”和“脈絡”,從精神屬性上來說,道路景觀是影響人們對城市印象做出評判的第一要素,因為道路既是人類公共生活的舞臺,也是城市人文精神的綜合反映。
道路綠化設計的平面構成應結合車行觀賞與步行觀賞的不同需求,以行車速率為基本的考量原則,可按200米至500米的間隔分為基本單元,單元間也可相互拼接。而單元內的植物配植應以自由流暢的曲線為基本表現手法,通過植物林帶及群落栽植的厚薄變化來營造空間感,力求表現出靜態植栽的動態效果。間隔之內的植物種植表現形式可為帶狀結構,在后部區域以直線列植為主,在前部區域則以曲線列植為主。同種植物栽植要相對集中,以控制整體形態效果,避免出現小范圍的混植。依常理解讀,道路綠化喬、灌、草的比值或以“三分天下”為標準格式。
道路綠化的核心價值并不在于追求某一處節點、某一類間隔所用喬灌草的相關比值,也不在于一時、一地的植物特色展示,而是以整體配置的比值達到一種“不對稱的均衡”(不管是幾何構成,還是色彩搭配)為基本訴求。為避免視覺感受類同,在連續單元之間或可穿插差異性景觀節點,其表現手法有以下幾種形式:孤植主景大喬木,配以景石和草質藤本、生態純林、圖案式植栽等。
在標準間隔的斷面空間內,應做到前低后高,草地、小灌木(花灌木)、大灌木、喬木依次遞增高度。在突變的區域,可以喬木作純林配植,以產生大綠化的景觀效果。對于喬木品種的確定應考慮速生樹與慢生樹相結合的原則。由于灌木品種成形快且易于修剪,因此在設計中也可適當增加大灌木的品種和數量,以使道路綠化建成初期就有一定的景觀美譽度。為了滿足不同視點和距離觀賞的需要,也可將色葉花灌木所組成的綠帶布置在綠地外緣,色帶寬幅也作曲線變化,結合堆坡地形,突出現代園林景觀的時代特征。
分隔帶綠化的主要功能是按不同的行駛方向分隔車道,防止車燈眩光干擾,減輕對開車輛接近時司機心理上的危險感,或因行車而引起的精神疲勞,引導視線和改善環境。中央分隔帶的設計,在增強交通功能并能夠持久穩定方面,要求考慮通過常綠灌木實現,選擇時應重點考慮選用耐尾氣污染、生長健壯、慢生和耐修剪的灌木品種,一般可選用石楠、金葉女貞、紅花繼木、蜀檜柏、冬青等。在一些地段的分隔帶設計中,還可以組團式規則種植棕櫚、櫻花、西府海棠等特色小喬木來體現植物景觀的差異性。
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之間的分隔帶綠化可以通過圖案簡潔的修剪式綠籬來完成,而機動車道之間的分隔帶可以通過修剪灌木組成色塊圖案,配以球類,也可選用珊瑚綠籬。人行道綠化樹種的選擇主要從生態環保效應和不體現街區特色方面考慮,力求體現多樣性與特征性相結合的美學思想。通過增加常綠樹種與落葉樹種的比例,促進道路綠化的環保效應,也可考慮在一些區段內將慢生樹種與速生樹種進行間種。行道樹林蔭帶結構應表現為通透形。行道樹下可設花壇,局部地塊還可種植雙排行道樹,對于10米寬綠線范圍地段的綠化設計,采用雙排行道樹可有效增大綠量。
此外,綠化設計應與總體景觀環境相協調,配合夜景燈光,展示景觀環境的整體性。道路景觀燈的布局和設計應強調重點與一般、近期和遠期、晚上和白天、低視點和高視點、平常與節日相結合,形成點線面結合、動態伸展的規劃構架。根據規范要求,以30米為基本模數,于相鄰行道樹的中間位置設置路燈。路燈、燈桿和其他附屬設施應相互匹配,與街道的建筑環境相協調,并與其他街道設施風格統一。燈具色彩宜選用深色或灰色,以便與樹木的顏色融為一體。
景觀植物作為主體,要求單設光源,燈光照射亮度高、光色好、面積全,能準確逼真地表現它們的形態。當景觀植物作為襯托時,可與街道等其它照明相結合來設置光源,其燈光效果要求與周圍環境相協調,對形態的表現不拘于自然。當綠化景觀作為背景時,應根據所襯托的景觀亮度來確定是否單設光源及照明的亮度大小,從而保證形成有效的亮度對比,亮度要求均勻統一,以表達背景的平面形態。樹木的全方位投光照明可用兩個以上的投光燈置于樹木,向上照亮整個樹冠,這樣形成的燈光效果立體感較好,強調樹木的自然形態,常用于作為主要元素的樹木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