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修復助城市告別千篇一律建設
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堅持以人為中心,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堅持做好城市建設工作,這是我們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那么,未來的城市生活,會是怎樣的呢?
未來城市生活將更加自然和諧
年輕媽媽最希望霧霾趕快散去,讓孩子在清新的空氣中健康成長;住在郊區的上班族,每天長途跋涉去上班,坐地鐵擁擠,開車常堵在路上,希望交通更加便利;注重養生的阿姨希望水質更好,喜歡散步的老大爺希望城市更“綠”……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李迅認為,人們的這些期待其實都與日益凸顯的城市病有關。對于改變這樣的現狀,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已經開出“藥方”,會議提出,要著力解決城市病等突出問題,建設和諧宜居的現代化城市。
霧霾就是城市發展給環境造成的負擔超越了其所能承受的規模和強度,超越了城市自凈能力的體現。對此,中央城市工作會議要求“限定容量”,要“將環境容量和城市綜合承載能力作為確定城市定位和規模的基本依據”。
再比如,對已經從大城市波及到中小城市的“交通擁堵病”,會議提出堅持集約發展,樹立“精明城市”和“緊湊城市”理念。城市中“鐘擺式”人流十分普遍,早晚上下班形成了進城和返程的高峰,給局部交通帶來很大壓力。“精明城市”和“緊湊城市”要求更加重視城市規劃的科學性和堅持城市的集約發展,工作地點和生活地點相距較近,而且居住不過度集中,這樣會大大減少路面交通的壓力。
未來,城市建設將以自然為美,生態修復也將逐步展開,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將呈現眼前。城市交通、能源、供排水、供熱、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也將按照綠色循環低碳的理念進行規劃建設。
城市建設應告別“千城一面”
城市,會因為其悠久歷史文化形成的深厚底蘊卓爾不群。城鎮化進程快速推進的過程中,高樓大廈拔地而起,水泥森林密密麻麻。很多城市的面貌幾乎區別不大,“千城一面”的現象十分普遍。城市的歷史文化在遭到破壞,老百姓過去喜聞樂見的城市風俗也逐步減少。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要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筑風格等“基因”。還提出,保護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產,要結合自己的歷史傳承、區域文化、時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
在城市發展中,建筑和城市都應該與自然越來越近,與生活越來越近,與民族文化越來越近,與傳統文化越來越近。只有這樣的城市,才是有獨特精神的城市,才是真正以人為本的城市。
另外,不僅城市面貌不能千篇一律,城市的產業發展也不能千篇一律。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各城市要結合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明確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強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產業協作協同,逐步形成橫向錯位發展、縱向分工協作的發展格局。城市在精準定位發展方向的同時,仍要將城市發展與區域發展相協同。
我國已進入城鎮化快速發展的中后期,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將給我們的國家、城市帶來巨大變化。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人民城市為人民,每一個生活在其中的人也將迎來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